不久前,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逝世,享年103歲。
無疑,楊老的離世,對我們來說是一種悲痛,也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要知道,在此之前,楊振寧是在世物理學家中的金字塔尖人物,遠比我們熟悉的霍金要牛。
更牛的是,在公認的在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他個人就有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成就。
且,他與米爾斯研究出來的「楊-米爾斯方程」,就造就了7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獲得者丁肇中說過,二十世紀物理學里程碑,除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就是楊振寧先生提出的「規范場」。
而對于這些成就,楊振寧則在演講中謙遜地表示,自己最大的貢獻,是
讓中國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別人的心理。
回首楊老的103載春秋,這位走過百年風雨的中國科學大家,一路上也飽受波折與爭議。
而伴隨著他的離世,他身上所留下的三個疑問,也該解開了!
1999年,78歲的楊振寧正式退休。
全球科學界頂級大腕,一起給他辦了一場盛大的退休儀式。
2003年,楊振寧回到了清華大學定居,并且將自己在國外的房子賣了,錢捐給了清華大學。
與此同時,他還憑借自己的影響力,邀請了世界一流科學家來清華執教。
當然,像這種級別的科學巨匠,即使退休也不會完全放下研究。
甚至在回到清華園后,他還發表了30多篇關于冷原子物理和統計物理領域SCI 研究論文。
2017年,對楊老來說,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這一年,他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