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老人去世,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但是偶爾也會發現,有的家庭老人去世后,家族的人并沒有表現得太悲傷,子孫中有的還有穿紅色孝衣的,這就是人們俗稱的喜喪。
大部分人認為去世時年齡比較大,就可以稱為喜喪了。如果這樣認為的話,就有些膚淺了。
因為喜喪有5個重要的標準,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了解,能知道其中三個的就已經很不錯了。
年齡
年齡是喜喪的硬性標準。自古以來就眾說紛紜,有古籍記載,年滿60歲去世,再符合一些條件就稱為喜喪。
這在古時候是可行的,因為古人的壽命比較短,人到70古來稀,60歲也屬高齡了。
但是放到現在,60歲稱為喜喪顯然是不合適的,無論如何都稱不上喜喪。
曹操《對酒》有一句詩:「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就是指80歲,說如果80歲壽終正寢,不但可以福蔭后代,連家里草木昆蟲都會得到恩澤。
如此看來,要想稱得上喜喪,80歲是最低標準了。
那麼,只要大于80歲去世的都可以稱為喜喪嗎?顯然不是的,還需具備其他幾個條件。
無疾而終
我們在現實中聽說過這樣的老年人,剛才還說著話,過了一會兒以為睡著了,其實已經去世了。
我們小區就有一位老人,去他朋友家串門,只坐一會兒,老朋友喊他沒動靜,仔細一看,已經沒有呼吸了。
這樣的人,走得沒有痛苦,我們通常稱為無疾而終,但是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講,沒有真正的無疾而終,只是有些疾病沒有提前發現而已。
無疾而終廣義是指,老人去世前沒有受太大的罪,沒有常年臥床不起,生活可以自理。
有的老人因疾病常年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本人及子孫都被折磨得心力憔悴,這樣的老人去世是不能稱為喜喪的。
四世同堂。
我們形容一個老人有福氣,經常說他子孫滿堂,老人看到自己有這麼多的后代,也非常有成就感。
老人去世,如果稱得上喜喪的話,至少應該是四世同堂,當然五世同堂,六世更好。
我們可以看到,五世同堂的老人去世,5世孫都要穿紅色的孝衣。
而有的老年人去世時,哪怕活到100歲,如果沒有后代,葬禮也不能稱為喜喪。
父母去世滿三年
古代父母去世之后,子女要為自己的父母守孝三年。
現在沒有這個規矩了,我小時候還經常看到,父母去世之后,衣袖上還要用黑布白底做的「孝」字,現在很少見到了。
其實這個條件基本上都能達到,因為年齡到80歲,父母還在的,不能說沒有,只能說是鳳毛麟角。
子孫健全
子孫健全,就是說老人的后代沒有提前去世的,都健在,也稱后三代健全。
現實生活中,有些比較長壽的老人,子女提前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大有人在。
我村就有一個老人活了103歲,他的兒子兒媳都去世了,他去世時,喪禮都是由他孫子操辦的。
我們看一下,一個喪事要稱為喜喪,5個條件必須全部滿足,在現實生活中能真正稱得上喜喪的是少之又少。畢竟人去世,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能動不動就稱為喜喪,有失傳統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