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之禮并非生而有之,而是當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和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方才出現。
隨著生命意識中靈魂觀念的產生與強化,人類逐漸開始有意識地安葬死者,而在古代中國,夏商時期便已出現了具有制度色彩的喪葬禮儀。
先秦時期,古人剛走出原始的部落形態進入文明社會,擁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的社會群體建立了具有國家概念的命運共同體,但先秦民眾對世界的認識仍處于初步階段,對很多自然現象仍無法解釋,只能加以崇拜和迷信,尤其是人類的衰老和死亡,更被付諸鬼神。
夏朝距今年代久遠,所傳史料相當匱乏,目前學界尚未發現夏代的文字和出土文物,因此無法掌握夏朝君王的喪葬情況。
而殷商距今雖已三千六百余年,但由于該時期的甲骨文和文物的出土,我們可以通過現有的考古發掘成果對這一時期的君王喪葬情況進行考察。
殷商王室墓葬大多集中于洹水(今名安陽河)北岸,據已知的陵墓發掘情況,安葬商王武丁妻癸的武官村大墓和河南安陽的婦好墓在其中最具代表性。
「武丁大墓祭祀坑分為22組,即為22次祭祀活動的遺跡,共發現骨架1178具,如將被破壞和未清理的骨架數計算在內,約1930人」,同時婦好墓中也出土了大量人骨,由此基本可斷定商代存在嚴重的人殉現象。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