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口為貴。對一個普通的古代百姓來說,要喂飽自己和家人的嘴,是極其不容易的。他們的一日三餐看似簡單卻不易得,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食材在他們眼里可謂奢侈至極。其實,古代百姓苦樂參半的口糧生活,正是這個民族不屈和堅韌的寫照。
公元前11世紀,西周政權建立后,周公制定出了完整的等級制度,即所謂「三綱五常」。在這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百姓始終處于最底層,生活窘迫。而決定他們生計的,首先就是口糧。
按照周禮,百姓的口糧非常簡單。上層貴族可以享用肉食,而平民只能以蔬菜充饑。具體來說,皇帝可以吃到牛、羊、豬三種肉類,諸侯只能吃牛肉,卿和大夫吃羊肉或豬肉,下等官吃魚,百姓最多只能吃蔬菜。
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一直延續了幾個世紀,嚴重制約了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他們朝夕辛勞,卻連最基本的食物也無福消受。
牛、羊、豬等家畜很少宰殺,基本只能遠遠地望著。真正能入口的,無非是自家種的一些粗茶淡飯,加上采摘來的野菜、樹葉等。
難吃的野菜,生食的豆芽,沒油沒醬的白飯,這就是廣大百姓的日常口糧。即使是最基本的調味佐料,他們也無福享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