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每次上街,就只能買1毛錢的糖吃,有時候爸媽心情好,可能會給上5毛錢,還能買上一小塊雞蛋糕吃,有一次,媽媽竟然買了一袋特別好吃的小點心,帶回來給我們,咬一口酥到掉渣,雞蛋的香味過后,是混合著油香和奶香的綿柔,怎麼說呢,就感覺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就這樣我從此記住了桃酥這個小點心。
後來漸漸的條件好了,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候,都會提上一袋桃酥,一斤為一包,大概是兩摞包成一包,有的是長方形,也有包成圓形,用油紙包裹好,然后再在上面或者側面貼上一塊印有圖案的紙花,就像是現在的商標和使用說明一樣的紙牌,再用麻繩纏起來打個環,出門時就提著這個環,就出發了,邊走邊都能聞到桃酥的那誘人的香味,包裹的油紙都能沁出少量的油來,不敢偷吃,只能流口水。
桃酥的由來,相傳在唐元時期,景德鎮周邊的縣鎮樂平、鷹潭等地,很多農民前去景德鎮務工,其中一位樂平農民把從家里帶去的揉好的面團放在爐窖上烘烤,因為他常年咳嗽,會食核桃仁來治療咳嗽的毛病,所以在烘烤面團時,會放入一些核桃仁,大家見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食物的保存和運輸,于是大家紛紛效仿,因此取名叫「桃酥」,這就是桃酥的由來。
我們往往用「酥到掉渣」,來形容桃酥,但卻不知這是我最不喜歡桃酥的一點,桃酥雖好吃,但是掉渣最讓我頭痛,吃的時候,到處散落的碎渣,收拾起來特別的頭痛,每次買這個來吃,孩子特別開心,首先它是真的好吃,但最后都由我來收拾殘局,我非常頭痛,所以我常常都是固定孩子們坐在餐桌椅上吃,把渣都掉在桌子上,最后用抹布「掃」進垃圾桶里,這樣就比較輕松,所以我「痛恨」一切會「掉渣」的食物,除了桃酥,還有掉渣的餅干之類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