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十三四歲,正值花季芳華之時。然而在古代,這卻成了她們最佳的出嫁年齡。一朝天子喜好小妻,便有無數百姓效仿,使不及盛年的姑娘們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與不安,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
這一習俗可追溯至唐宋時期,在皇室的影響下漸成風氣,一直持續到近代,對當時的女子們造成了無可磨滅的影響。
今日社會,男女地位已趨于平等,但爭取真正的[兩.性]平等,仍需我們不斷努力。歷史的種種不公,不該重演。讓我們通過這段歷史,審視當下,爭取女性的尊嚴與幸福。
女子十三四歲,正值花季芳華之時。然而在古代,這卻成了她們最佳的出嫁年齡。據《二十四史》記載,公元613年,唐太宗李世民僅13歲便迎娶了長孫皇后的長孫氏;公元1024年,宋仁宗趙禎亦在12歲時娶了年僅12歲的郭皇后。諸如此類的案例屢見不鮮,可見皇室對妃嬪年齡的偏好。
那麼,為什麼皇室會青睞這般年輕的妃嬪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首先,政治考量。古代君主為了鞏固皇權,需要大量嫡子以傳承王朝。選十三四歲的少女入宮,可以盡早開始生育,也有利于頻繁懷孕。皇室不愁后嗣,王朝基業也能牢固,這是帝王必然的政治考量。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