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夜整夜地失眠」「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回想起之前的生活就流淚……」
近日,全職寶爸「茉莉爸」在社交平台自曝患上產后抑郁的經歷引發全網熱議。
在視訊中,茉莉爸詳細講述了他作為全職寶爸照顧孩子的辛苦,并稱「產后抑郁根本不是無痛[呻·吟],而是病理、生理、心理共同造成的。」
在大眾視角內,產后抑郁基本上只會出現在女性身上,并且和生育后激素水平大幅下降有關。
而茉莉爸的這番自述,其實也打破了公眾對于產后抑郁的認知,讓大家真切感受到:產后抑郁并非天然與性別相關,而更是一種育兒處境。
被忽視的產后抑郁
網上之前有句話很火,叫「坐月子,就是把一個產后極度虛弱的產婦,和一個剛出生很脆弱的寶寶關在一起。
」
在這里,「產后極度虛弱」不僅指的是產婦的身體,還有心理。
河南省人民醫院經五路院區心理咨詢與治療門診心理治療師秦冰介紹,從激素變化來說,分娩后,女性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急速下降,短時間內激素的劇烈變化,可能會對產婦情緒造成較大影響,進而導致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等癥狀。
從其他層面來說,新手媽媽在面對角色轉變、育兒壓力,以及生活節奏改變時,在心理上可能會產生劇烈變化,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對寶寶的照顧也感到力不從心。
加之照顧新生兒需要頻繁夜起,新手媽媽在照顧孩子的頭幾年基本沒有完整睡眠。
種種因素疊加,也會造成新手媽媽思維遲緩、反應變慢,甚至出現記憶力減退的情況。
但更可怕的是,許多人把這視為「理所當然」。「哪個女的不是這麼過來的?」「孩子不都是這麼被帶大的」,在一句句看似正常的語言掩飾中,新手媽媽的情感需求也被湮滅。
但,茉莉爸的自述揭開了這場忽視中的冰山一角。女性在育兒中被忽略的苦楚,被男性視角鮮活地看到并表達,也讓大眾意識到,噢,原來產后抑郁真的沒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讓茉莉爸抑郁的,還有「我被浪費了」的落差
在一篇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帶娃單從體力上來說覺得還好,但生活狀態和從前的落差讓我有一種失衡感。
」
自述中,茉莉爸提到,他是碩士出身,是某寵物食品品牌西南區的代理商,平均月入2萬元。但全職帶娃后,現在基本上就千把塊,還不是每個月都有。
從前走南闖北,收入可觀,現在只能吃老本,也沒有任何社交,帶娃越久,茉莉爸心里越不舒服,覺得「被浪費了」。
「他之所以會有這種心理,還是受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影響。他認為自己應該在社會上打拼,而不是在家帶孩子。」秦冰指出,類似困境在全職媽媽群體中更為普遍,但男性身份的「特殊性」讓問題更具沖擊性,這恰恰暴露了社會對育兒者價值的系統性忽視。
「我過得不好也不想讓她過得好」,屬于心理失衡
在茉莉爸的自述中,他提到,由于妻子長久看不到他的付出,以及沒有話語上的體貼,讓他逐漸產生畸形心理——我過得不好,也不想讓她過得好。
秦冰表示,出現這種想法,代表茉莉爸已經出現心理失衡。而造成這種心理失衡除了帶娃造成的身體疲憊外,更重要的是在和伴侶溝通和相處的過程中,茉莉爸沒有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秦冰指出,在育兒過程中,伴侶的支持和幫助尤其重要。
當在育兒中感受到不舒服、不愉快時,不要覺得是「矯情」,或者因「說出口會不會顯得我很脆弱」等想法而選擇忽視,要勇于向伴侶、家人以及朋友去表達需求。
作為伴侶,要去給足帶娃一方情感上的支持,減少對方在育兒中的孤獨感。
「從某種層面來說,我真的覺得茉莉爸的發聲是一件好事。」秦冰說,茉莉爸的分享在社會掀起了關注產后抑郁的一個熱潮,也會讓更多人看到,女性在育兒這條路上的痛苦和不易。
而當社會打破「母親必須完美」「父親只需賺錢」的刻板印象,讓育兒回歸「兩個人的戰役」時,才能真正化解這場隱秘的「抑郁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