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祭出關稅大刀,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也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再度對台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表達關切,而據豬肉儀表板統計,近期從澳洲進口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含有萊克多巴胺,首批萊豬悄悄叩關。對此,食藥署回應,邊境受理報驗澳洲「冷凍豬腳」1批,依規定查驗並抽樣送驗檢出萊克多巴胺0.001ppm,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于該類產品殘留容許量0.01ppm,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
根據衛服部豬肉儀表板統計,截至今年4月為止,豬肉進口量逾4萬2000噸,其他可食部位則達9727公噸,其中以加拿大達1萬9728噸最多,西班牙則以7473噸居次,雖然澳洲並非主要豬肉進口國家,但4月29日來自澳洲的豬其他可食部位檢出萊克多巴胺。
根據該統計,4月29日來自澳洲22.99公噸的豬其他可食部位,像是豬腳、大腸頭、肝連、嘴邊肉、豬頭皮、豬腸衣等部位,檢出0.001PPM萊克多巴胺,首批確認含有萊劑豬肉確定叩關。而食藥署回覆,近期邊境受理報驗澳洲「冷凍豬腳」 1批 (淨重2萬2,991公斤),該批貨品依規定查驗並抽樣送驗乙型受體素,檢出萊克多巴胺 0.001 ppm,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于該類產品之殘留容許量 0.01 ppm,業于114年4月29日依規定核發輸入許可通知,並顯示于「豬肉儀表板」,所有合格放行案件,都在科學分析下可接受風險。
食藥署強調,輸入產品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經輸入查驗合格放行。
目前如此,未來也持續依「食安優先、科學分析、國際標準及市場稽查」辦理。自110年1月1日起輸入豬肉產品,採逐批監視查驗,並持續依風險滾動調整查驗方式。現行各國輸入之豬肉產品,採一般抽批查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