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發生過一起小學生在公車上重復按停車按鈕的事件。這名小學生只是惡作劇地按了停車按鈕,並沒有下車的意思。然而,公車司機的反應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回程路上,小學生按了好幾次停車鍵,每次停下,他都會開玩笑似的說「我弄錯了哈哈」、「開玩笑的哈哈」。然而,第二次停車後,司機依然堅持說:「剛才按停車鍵的人,請下車吧,」他對小學生說,「你錯了哈哈。」司機又向小學生保證:「你不下車,我們就不會開。」可小學生一開始並不相信。 「我說你下車吧,」小學生驚呼,「什麼?!」司機卻厲聲斥責:「下車。」
這名小學生大概以前也做過類似的惡作劇。
這次他又連按停車鍵,給司機和其他乘客帶來了麻煩。然而,這位司機卻與眾不同。他沒有因為只是小孩子的惡作劇就袖手旁觀,而是採取了堅決的行動。
當司機喊道「你不下車我們就不會走」時,小學生開始不耐煩了。接下來發生了這樣的爭吵。
小學生:「對不起,下次不會了。」司機: 「沒事的,下車吧。」 「這裡不對。」小學生:「可是你按了按鈕。」 「對不起(半哭)。」司機:「再不下車就影響其他乘客了。」 「對不起(真哭啊)學生:「你是小哭
我需要告訴學校。 」
即使小學生道歉,事實也改變不了。司機絲毫沒有要離開校車的跡象。如果校車已經開走了,小學生或許會想,只要好好道歉,大人們就會讓步。然而,司機大概也知道這一點。
所以他才堅定地回應,毫不退縮。
目擊者對司機的反應印象深刻,稱讚他處理孩子惡作劇的決心和嚴格程度。
網路觀點
你能從中看到現代社會盛行的溺愛文化,以及某種反抗。故事從頑皮的小學生、堅定立場的司機以及目睹這一切的人們的視角展開。每一個視角都引發你對現代社會「教育」的本質,以及成人與兒童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
首先,我們能不能把一個小學生的行為僅僅當成惡作劇?他每次停下來肯定都在享受周圍人的反應。
然而,這背後似乎隱藏著某種狡猾,彷彿他們在試探成年人的反應,看看他們能被容忍到什麼程度。這或許是對現代社會對「兒童」認知的扭曲:他們被賦予了過多的保護和權利,卻不承擔任何責任。
第二,這位司機的行為值得稱讚嗎?當然,我們應該讚揚他態度堅定,鼓勵小學生自覺遵守交通規則。
然而,他的言行卻透露出對孩子的某種輕視,以及「用武力壓制就可以了」的短視思維。這似乎象徵著現代社會的成年人已經忘記了原本應該與孩子麵對面,透過對話加深理解的教育方式。
最後,目擊者的反應如何?他們似乎對駕駛者的行為印象深刻,但我認為這只是他們發洩日常挫折感的暫時情緒反應。每當我們看到孩子行為不端時,總是傾向于尋求「嚴厲點」這種簡單的解決辦法,只會讓真正的解決問題變得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