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為道家鼻祖,他所著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他的思想以及言論在世界各國廣受推崇。
孔子見老子后贊嘆道:「老子其猶龍邪!」
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尼采將道德經奉為至寶,評論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老子的思想影響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2500年來陪伴無數人走出了困局。
01
無為思維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太平盛世,從來不靠嚴刑峻法,都出于無為而治,人亦如是。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不輕舉妄動,不胡作非為。
就好像拔苗助長的人,本意是想讓莊稼長勢更好,結果卻讓禾苗全部枯萎。
有人說,人定勝天,但仔細想想,能勝天的不是人定,而是人在自然的規律里順水推舟。如果真的逆天而為,只會惹禍上身。
世上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發展規律,人生福禍得失,皆因違背或順應規律而起,那些立于不敗之地的人,往往都是順應了天道的人。
最符合天道的,就是順其自然,無為而為。
02
不爭思維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人,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在老子看來,一個人一旦不爭,就等于立于不敗之地了。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一個人不在乎得失,內心也就「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立于不敗之地。但這帶來的并非是消極影響。
一個人正是因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隱、能退、能柔。ADVERTISEMENT
一如漢高祖劉邦,把「不爭」當做兵家的韜略來看,不爭無用之爭,乃至以弱勝強。
歷史上,劉邦第一個攻破咸陽,卻不自稱王。
劉邦與項羽爭雄,在實力懸殊下,劉邦承認項羽霸主的地位,選擇了臣服,讓出了關中,卻保住了性命,保住了實力。
隨后劉邦在分封的蜀地積極備戰,等待時機,最終消滅了西楚霸王,建立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事事都要爭先,一定要和別人爭個高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