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內卷」現象長期以來被人們所關注,其背后不僅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代價,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矛盾和價值觀的體現。從人均GDP超越日本,到生育率全球倒數第一,韓國的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種復雜又矛盾的圖景。而普通韓國人在這種環境下,正在經歷怎樣的生活?
(示意圖)
在韓國,教育被視為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而這種觀念深深嵌入了韓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從普通家庭到財閥家族,所有人都被卷入一場教育的「軍備競賽」。特別是韓國首爾江南區的大峙洞補習班一條街,被稱為「教育的黑路撒冷」,每天晚上九點之后,成千上萬的學生依然在燈火通明的補習班內拼命學習,直至凌晨。
(示意圖)
韓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頂級大學,投入了巨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數據顯示,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三,補習班費用可能高達181萬元人民幣(約811萬台幣),幾乎讓許多家庭入不敷出。而這還不包括進入名牌大學后的額外開支。即便如此,只有不到2%的學生能夠考上「SKY」(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而這些頂級學府幾乎成了財閥企業的大門票。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沒能進入這些學校,基本意味著難以打破社會階層的壁壘。
(示意圖)
韓國社會的階層固化問題已經日益嚴重。財閥經濟體系對社會資源的高度壟斷,讓普通人進入財富上升通道的可能性變得越來越渺茫。數據顯示,前十大財閥掌控了韓國80%的GDP,但只提供了不到5%的就業機會。像三星這樣的財閥企業,其員工年薪高達六七十萬元人民幣(約313萬新台幣),看似令人羨慕,但這些機會卻只屬于極少數的精英。
在這樣的環境下,普通韓國人為了改變命運只能拼盡全力,卻依然面臨著嚴峻的現實。一方面,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導致許多家庭陷入「教育貧困層」;另一方面,青年就業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大批年輕人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