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62年的香港,一個注定孤獨的靈魂降生了。
那時的邵氏影業如日中天,片場里走出一個又一個巨星。可站在聚光燈下的王俠和許玉不會想到,他們的第三個孩子王傑,會在三十年后的歌壇掀起一場颶風,又在命運的捉弄下,成為這個時代最悲情的天王。
三歲時,王傑就被推上了童星的舞台。
在那些刺眼的燈光下,小小的王傑仿佛一只被迫起舞的布偶,為了家里那一點微薄的收入,在鏡頭前強顏歡笑。
九歲那年,他在《鬼太監》里的片酬,已經超過了一些成年演員。可這份「成功」背后,是一個支離破碎的家。
1973年,許玉在情色片《金瓶雙艷》中飾演吳月娘。那個角色像一把鋒利的剪刀,剪斷了這個家庭最后的溫情。
父母離異后,母親帶著幾個孩子和僅有的家產去了台灣,只留下王傑和44歲的父親相依為命。
可這份相依為命,很快就被寄宿學校的高墻隔開。
中年失意的王俠把兒子丟進教會學校,自己則在邵氏日漸邊緣化的舞台上拼命演戲。
半年才來探望一次的父親,讓12歲的王杰覺得自己像個被拋棄的孤兒。
沉默的少年把所有的苦痛都咽進肚子里,直到歌聲成為他唯一的出口。
14歲,他寫下人生第一首歌《娃娃在哭了》,稚嫩的歌詞里藏著一個破碎童年的所有委屈。
15歲那年,命運給了他一點溫柔的慰藉,他認識了一個女孩兒。
女孩兒叫德莎,是個美法混血兒,因為小兒麻痹癥走路一瘸一拐。在人人嘲笑她的學校舞會上,王傑邀請她跳舞:「上帝是公平的,他給你美麗容顏的同時,還給了你一個缺陷。」
這句話打動了德莎,兩顆孤獨的心在舞池中相遇,可這段初戀卻如此短暫。後來德莎隨父母去了美國,再後來傳來的消息是一場交通事故帶走了她的生命。
王傑為她寫下《安妮》,這首歌里有少年最純粹的悲傷。
1977年,父親也去了台灣發展,15歲的王傑被徹底留在了教會學校。
那個滿是鐵窗的建筑里,回蕩著一個少年壓抑的歌聲,仿佛斷翅的雛鳥在籠中哀鳴。
沒人知道,這個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會在十年后用歌聲征服整個華語樂壇。
二、
1980年,教會學校的鐵門終于向18歲的王傑打開。他像一只迷失的候鳥,飛向台灣尋找父母的巢。
可等待他的,是兩個各自成家的「陌生人」,和一個更加冰冷的世界。
為了在這座陌生的城市活下去,他做過所有能養活自己的工作。
有一天深夜,台北西門町的街頭,他救下了被小混混欺負的15歲女孩,黑幫的追殺讓他們被迫躲進旅館。
可誰有能想到,正是這樣的命運把兩顆年輕的心推向了彼此。
兩人一見鐘情,決定廝守終生。兩人在天橋下,用身上僅用的100台幣,辦了一場不能再簡單,但又極致「浪漫」的婚禮。
這場婚禮唯一的花費,就是兩瓶酸奶和一個蘋果面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