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正式邁進「3字頭」時代?勞動部將在9月26日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這可是關乎200萬名勞工荷包的大事。勞團喊話調幅至少4%,並由政府針對受衝擊產業補貼,但「補助要補得有理」,不能大撒幣。另一方面,經濟部也低調回應,強調尊重審議結果,但提醒各產業狀況差異不小,仍需細緻考量。
圖片來源:pexels
目前最低工資月薪是新台幣2萬8,590元、時薪190元,
按照「物價全反映、經濟成果勞資共享」的審議默契,今年若真的漲4%,月薪將直逼3萬元大關,時薪也可能升破200元,創下連續十年調漲的紀錄。對許多靠工資過生活的勞工來說,這絕對是筆實質支援。
勞團則明白表態,絕不接受「關稅」當作壓低調幅的理由。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直言,外食價格、房租漲幅已經讓不少人喘不過氣,如果經濟成長漂亮卻還拿關稅說事。他強調,美國祭出的關稅衝擊雖存在,但不是「百工百業」全面性問題,政府若要補貼,應該針對受影響產業,並且要求資方提出具體證明,「錢要花在刀口上」。
圖片來源:pexels
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也補充,目前台灣勞動市場呈現「L 型」結構:科技業高薪拉抬平均數字,但六成以上勞工薪資仍低于平均。對大部分基層來說,「平均薪資創新高」往往只是一句口號。
戴國榮呼籲,除了調漲最低工資,政府也該檢視中小企業是否真的因租稅優惠而加薪,避免出現「死都不調薪」的企業。
圖片來源:pexels
經濟部長龔明鑫16日則在記者會上回應,強調經濟部會完全尊重審議會結論,不會插手決策。
不過他也話鋒一轉,提醒中小企業仍面臨關稅與國際變局的壓力,與科技業的亮眼表現形成落差,「不能只看大數據,還要看到中小微企業的處境」。
最低工資是否能「連十漲」,答案即將揭曉。對勞工而言,這是一份基本生活保障;對企業來說,則是生存與競爭力的拉鋸戰。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不論調幅多少,這場討論都再次提醒我們:平均薪資的數字好看,卻未必人人有感。下一步,除了關注會不會破3萬,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真正改善多數勞工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