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席捲全球的時代,新北市一位綽號「海馬」的小學生,運用AI開發Apple Watch記賬App「9歲記賬」,讓現年10歲的他就登上「2025生成式AI年會」的講台,成為史上年紀最小的App開發者。他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利用上學前的時間寫程式碼完成記賬App,為了證明真的是他寫的,他還會在每周六開直播,讓大家看他如何完成正在進行中的蕃茄鐘App。在AI浪潮下,海馬用行動證明:連9歲小學生都能駕馭程式語言,參與科技世界的未來。
海馬的父母都是工程師。幼稚園大班時,他和全家人一起玩Switch的「遊戲程式設計」的遊戲,首次啟發了他的興趣,後來在學校參加麥塊(Minecraft)社團。在遊戲和家庭環境薰陶下,海馬對程式設計並不陌生。爸爸劉育嘉說,「我不會主動說你一定要去學程式語言,但是家裡有這樣的環境,有接觸到你要問就可以問。
」
正在寫程式的小學生海馬。圖片來源:
故事的轉捩點,來自一次家庭旅遊。去年初,全家前往泰國旅遊時,海馬想用Apple Watch記賬,卻找不到合適的App,下載的App不僅不好用,寫錯也無法重新編輯。「你嫌它難用就自己寫一個嘛!」爸爸的一句話,成為海馬踏上App開發的起點。
身為專業工程師,劉育嘉循序漸進,引導海馬先用文字描述功能,再畫出App畫面內容,接著參考蘋果官網的范例,練習程式碼。他不急于解答疑問,而是教孩子善用工具,自主學習:「你看不懂沒關係,英文就用Google翻譯,然後你去猜意思。猜半小時還是猜不到,你再來問我。」劉育嘉笑說,「他會好長一段時間安靜的想,那我就可以專心工作。」
還不擅打字的海馬,ㄧ邊看著Apple教學程式碼,一邊用「一指神功」慢慢「手刻」程式,教學網頁是英文,遇到不懂的英文就用Google翻譯查詢。原本海馬以為寫程式很簡單,沒想到手刻畫面就花了大量時間,但海馬沒有放棄,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從姊姊房間借筆電來寫程式碼,「上學前能做多少算多少」,就這樣堅持了兩個月。
「推我一把的是Claude AI。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