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台灣的中年一代看見這些照片時,內心震撼不已,因為他們幾乎看的就是自己,那一剎那人生彷彿影像倒帶般,又重新當了「野孩子」,被站在門口的媽媽大聲喊回家,然后低著頭,既不情愿又得準備挨罵地慢慢走回去。
那一段時光,貧窮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鄉下的孩子光著腳,穿著破舊的衣服,即使住在城市里,真正家境非常好的也很少。經濟的困窘帶來的問題是顯而易見的,部份孩子像有著營養不足的問題,很多孩子繳不出補習和郊游的費用,造成學習待遇的差別。更糟的是,如果家境太差,甚至國小畢業后,就不再念書,挺著仍嫌稚嫩的身軀,幫家里種田、顧攤子,或到工廠工作。失學的不幸,是經濟狀況不好和教育政策缺失雙重因素所造成的,只能隨著經濟發展和教育改革,在后二十年間快速地改善。
另一方面,盡管早年物質匱乏,并不意味著精神上也是貧困的。沒有高級住宅、家俱、電器品,卻有著親密的鄰里關系;沒有時髦的商店街,或是電動游樂場,卻有著熱鬧的傳統市場、夜市,以及一堆流動攤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