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一名50歲的謝姓男子,曾是同事眼中工作效率高、表現卓越的高階主管,只是2022年起謝男突然忘東忘西,甚至連說話都變得相當困難,最終只能黯然離職,後續謝男在哥哥陪同下前往光田醫院就診,醫師陳廷斌診斷為早髮型阿茲海默癥,只是謝男沒有家族史,也無三高或慢性疾病,陳廷斌說明,失智癥與睡眠問題息息相關,若長期睡眠不足或無法進入深沉睡眠,毒素損傷神經細胞,造成退化。
據了解,謝男擔任公司高階主管,未來前途無量,但2022年開始,他突然出現記憶障礙,經常忘東忘西、無法處理好交辦事項,甚至難以組織語句及表達想法,狀態日益惡化,連帶嚴重影響工作表現,導致謝男不得不辭職。
後續在哥哥陪伴下,謝男到醫院就醫,確診為65歲以前發病的年輕型失智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謝男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三高和慢性疾病,相當健康,卻在壯年時期罹病。
對此,陳廷斌表示,年輕型失智癥發病原因大多不明,除了家族遺傳、腦部清除機制異常、慢性情緒障礙外,也與睡眠息息相關,陳廷斌進一步解釋,當在深層睡眠時,大腦會啟動清除機制,將腦中的類澱粉蛋白代謝排除;若長期睡眠不足或無法進入深沉睡眠階段,這些毒素將持續堆積于大腦,損傷神經細胞,造成退化。
而陳廷斌強調,許多民眾常把失智與健忘混淆,認為只是記性變差或是年紀大了,但健忘是「暫時想不起來
」,但之後都能夠回想起來,失智則是「這段記憶如同沒發生過,什麼事都不記得」,初期常見癥狀為性格改變、語言表達困難、判斷力下降。
不過陳廷斌說明,隨著科學研究發展,針對輕度阿茲海默癥的新療法已有重大進展,樂意保(Leqembi)與欣智樂(Kisunla),是目前唯一被證實能延緩大腦功能退化的藥物,現階段年輕型失智癥患者多在40至64歲間,一旦發病對病患本人與家庭造成的情緒與經濟壓力十分深遠,建議可進行規律生活、運動與社交,有助延緩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