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關注生活科普的小編,今兒在網上刷到一則令人倒胃口的求助帖,網友吃螃蟹時發現腮部布滿「白蛆」,配圖觸目驚心。但評論區迅速上演「反轉科普」,這波知識值得分享。
推文網友描述了一次糟心的用餐經歷:「吃到一半發現這些東西,好惡心啊」。他(她)上傳的螃蟹照片清晰顯示其腮部「布滿了白蛆一樣的小蟲」,視覺效果「讓人難以入口」。這意外發現顯然破壞了食欲并引發了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帖子迅速引來懂行的網友解惑,主流觀點指向無害的海洋生物:
明確物種與屬性: 網友指出這是「鵝頸藤壺的幼蟲」
(此說法需修正,實為成體)或更準確地說「是茗荷」(一種常見的海洋蔓足類生物),并強調其「對人體無害」。
有網友補充其出現環境:「只有水質良好的環境才能生存,說明你買到的絕對是野生梭子蟹」。「螃蟹煮熟除掉即可」,無需恐慌。網友借此機會科普:「海洋生物中的寄生蟲絕大多數不會在人體中繁殖...這和淡水生物的寄生蟲有巨大區別」,提醒「淡水魚貝蟹千萬別生食或半熟食」。
也有網友表達對海鮮的普遍擔憂:「少吃海鮮最好,畢竟這幾年海洋被核污染嚴重」。這些形似「白蛆」的生物,究竟是食品安全隱患,還是虛驚一場?
看完這帖子,我這胃里也跟著翻騰了一下,特別能理解網友看到「白蛆」時的反胃感——誰吃飯碰上這個不得膈應半天?但網友們的科普真是及時雨,一句「這是茗荷,無害,煮完去掉就行」,瞬間讓人松了口氣,那句「說明是野生好蟹」的解釋還挺有意思,算是意外收獲。
不過網友提醒的「淡水水產別生吃」特別重要,得記牢。雖然「核污染」的擔憂有點掃興,但茗荷本身倒真不必過分擔心了。
這場螃蟹腮部「白蛆」風波,經網友專業指認,實為一場由海洋附生生物「茗荷」(非寄生蟲,屬蔓足類)引發的視覺誤會。
茗荷常附著于蟹類腮部,其外觀雖似蠕蟲(引發「惡心」感),但本身無毒無害,不會感染人體。處理方式極其簡單:烹煮后將其從蟹腮部位摘除即可,不影響螃蟹食用安全。網友提及其多出現于「水質良好」的野生蟹環境,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同時,借此事件科普了關鍵知識:海洋與淡水寄生蟲風險差異巨大,食用淡水水產務必徹底煮熟。 此案例提醒公眾:面對不熟悉的海鮮附著物,保持警惕是好的,但無需過度恐慌,科學認知與正確處理方能安心享受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