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雞蛋,最簡單的「營養品」。家裡不少長輩是從貧窮困苦的生活裡走過來的,在他們的那段歲月裡,吃雞蛋就是吃「奢侈品」。如今,雞蛋已經是最便宜最家常的食材之一,長輩們對煮雞蛋的感情依然深厚。
不得不承認,煮雞蛋的營養價值確實是高。雞蛋,幾乎是世界上營養密度最高的食物!小小的一顆雞蛋,就含有15種以上的營養成分,最突出的成分是蛋白質,其次是膽鹼、葉黃素和維生素B。
煮雞蛋好吃,剝雞蛋殼就沒那麼簡單了。不少人發現,自家買的雞蛋煮熟後,有的雞蛋很好剝開,有的雞蛋很難完整剝下外殼,每次剝雞蛋的時候,都會把白白嫩嫩的蛋白剝得和狗啃了一樣。
雞蛋所謂的「不好剝」,其實是雞蛋煮熟後,裡面的蛋白和那層內殼膜相連,不容易輕鬆分開。剝下來的雞蛋殼總是因為內殼膜粘連著蛋白,以至於不得不用指甲去分開蛋白和蛋殼。
科學家們曾經研究過影響雞蛋剝殼難易程度的因素。在相同條件下,剛生產的雞蛋和放置一段時間的雞蛋,有明顯差距。
放置一段時間的雞蛋,蛋清的pH值穩步上升,這代表著雞蛋裡產生了更多的二氧化碳。pH值較高,二氧化碳導致蛋液的填充不如剛生產的雞蛋那麼飽滿,煮熟後,蛋白和內殼膜的接觸也沒那麼緊密,剝雞蛋就顯得「好剝」。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