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持續關注週休三日議題,先前更有民眾在公共政策平台提案「推動四日工作制,每周上四天班放假三天」,連署已過關,勞動部必須在12月7日前給出回應。但就目前國內各行各業工作情況來看,雖然年總工時逐漸上升已達2030小時,但隨著立法院通過增設「4+1國定假日」後,工時肯定會下降,而業主壓力也更大,若是政府不給出相關配套方案補償,對業界來說,恐怕是一大挑戰。

民眾于公共政策平台提案的四天工作制,就是週休三日,內容提及這將提升工作與生活平衡、吸引與留住人才,長期來說,產能不會下降,還有助提升勞工幸福感、保護勞工身體及心理健康等正面影響。
先前已連署過關,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長黃琦雅就回應,我國約97%雇主為中小企業,與他國情況不同,會再邀集專家學者與會,並依「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實施要點」規定,于12月7日前給出具體回應。

其實早在2023年時,民眾也曾在公共政策平台上提案「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周休三日的國家」,當時人事總處回應,週休三日實施攸關人民生活作息、金融結匯、股市交易及學生受教權等問題,在配套措施未完備前,不宜貿然全面實施。
根據統計,我國年總工時在疫情後逐漸上升,2024年已來到2030小時,就每週工時來看,多達32萬4000名受僱者已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工時過長50小時以上,其中還有9萬6000人達到「極度過勞」的60小時以上。
以2024年工時狀況和其他OECD國家相比,台灣僅低于墨西哥(2308小時)、新加坡(2252小時)、哥斯大黎加(2244小時),高于鄰國日韓的1636小時及1859小時。

今年立法院才剛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增設4+1國定假日,因此在2026年民眾將獲得更多假期。對此,就有勞團指出,這將會降低國內總工時,但對業主來說壓力很大。因為現在各行各業已面臨人力不足、缺工、排班困難等問題,加上美國關稅條款影響大環境景氣,要是再改為週休三日,那麼恐怕會導致各方面成本上升,進一步影響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