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
做好自己,然后再去教育孩子,這樣的道理,很多父母都懂得。
可是,如何才能做好自己呢?真的不是給孩子吃穿,為孩子買房存款。
在「拼爹拼媽」的時代,父母對兒女的愛,不是全權代理,而是拼命逼著孩子獨立,成為社會上的弄潮者。
要懂得,孩子長大了,沒有能力去社會弄潮,就要被社會嘲弄。
01
心狠,是父母的格局。
《曾國藩家訓》中寫道:「教子侄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教子侄當引入正大一路。」
育兒是關系一個家庭百年大計,曾國藩不得不作為大事來抓。因此,才有了他頻繁寫給兒女的家書。
把子孫引到人生的大路上去,而不是放在家里,當成溫室中的幼苗。如果兒女不愿意吃苦,那就得把他們早早推到社會上去,經歷風雨的洗禮。
有人總結了一下,曾國藩教育兒女,主要有三種方法。
其一,身體力行。
他要求兒子每天寫字一千個,天還沒有亮,就開始打掃庭院。「儉」字,兒子寫了無數遍。
有一天,兒子吃飯,發現有一個谷子,就扔在飯桌上。曾國藩把谷子撿起來,剝開,然后吃了。兒子大為感動,知道什麼是「糧食來之不易」。
其二,言出必行。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的時候,生活水平已經超越了一大批人。
女兒從老家趕來,想要在總督府開心玩幾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