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一名獨居女性持續收到來路不明的報紙,經過一個月的追查,竟揭發一起離職送報員的異常執著行為。這起事件在社群媒體引發熱議,也暴露了報紙配送系統的管理漏洞。
■ 詭異的晨間「禮物」
住在足立區的佐藤花子(化名)從今年3月起,每天早晨都會在信箱發現一份《東京新聞》,儘管她從未訂閱。最初以為是投遞錯誤,但連續一週收到後,她在信箱張貼「請勿投遞」的告示,隔天卻發現報紙上多了一張寫著「我不是這個意思」的神秘字條。
■ 層層追查陷迷宮
報社回應矛盾:報社稱「系統查無此地址訂閱紀錄」,卻無法解釋為何持續配送
社區集體受害:同棟公寓的田中一郎(化名)等5戶也反映相同情況
警方介入受阻:字條筆跡無法辨識,監視器只拍到戴帽口罩的模糊身影
■ 關鍵突破點
佐藤的友人山本芳子(化名)偶然目擊配送過程,發現該名男子:
使用褪色的舊款報社制服
配送時間不固定(通常報社會在清晨5點前完成配送)
會刻意避開公寓監視器角度
■ 真相水落石出
警方根據線索逮捕58歲的前報社員工小林浩二(化名)。他坦承:
離職3年仍持續偷取報紙配送
選擇「獨居女性住所」是因「想讓她們接觸新聞」
字條內容是隨手寫下,「無線電波」等語句無特殊意義
■ 制度漏洞浮現
《讀賣新聞》配送部主管承認:
離職員工未強制收回制服
報社會將10%印刷量作為「緩衝備品」,易遭盜取
配送路線資訊更新有48小時空窗期
■ 社會安全警訊
犯罪心理學教授中村良平分析:
「加害者藉由『定期配送』建立虛假連結,屬于新型態的跟騷行為。
」警視廳已要求主要報社:
強化離職員工權限控管
配送員須配戴QR碼識別證
建立異常配送通報機制
佐藤女士如今在信箱加裝警報器,她呼籲:「遇到不明物品持續出現,應立即報警而非自行處理。」這起事件也促使東京23區展開「住宅配送安全」普查,避免類似事件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