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50年(1961年),蒸汽火車在台灣仍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承載著老一輩人青春的回憶。當時,蒸汽機車如CT250型和CT270型在西部鐵路客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牽引普通列車,服務廣大乘客。這些機車一直運行至民國73年(1984年)才正式退役。
CK124▲
對于那個年代的人們,搭乘蒸汽火車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蒸汽機車的運行並非總是舒適的體驗。每當火車穿過隧道,車頭冒出的煙霧常常使乘客的臉和鼻孔上留下一層灰。這種看似狼狽的情景,卻成為許多人青春歲月中獨特的浪漫與美好回憶。
修復前的 DT652 與 CT251。▲
隨著時代的進步,台灣鐵路逐漸從蒸汽機車過渡到柴油和電力機車。1979年,臺糖公司決定淘汰所有燃煤的蒸汽機關車,全面改用柴油機車。同年,臺鐵也開始全面淘汰蒸汽機車,並將部分退役的機車保存下來,作為歷史文物展示。例如,臺南體育公園內就陳列了兩輛日治時期引進的蒸汽機車,CT251和DT652,這些機車在2019年至2020年間經過修復,重新展現在公眾面前。
從英國訂製的掣電▲
對老一輩人而言,蒸汽火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青春歲月的見證。那時的火車站稱為「火車票房」,站長稱為「票房司事」。行駛在基隆與新竹之間的車輛,由蒸汽機關車牽引,這些車輛當中兩台是德國製造,六台是英國製造。德國製造的兩輛機關車,一為「騰雲號」,二為「御風號」。英國製造的車輛,目前僅知其中三台車名,分別為「超塵」、「掣電」、「攝景」。
這些名字承載了當時人們對火車速度的期許與願景。
1940左右的C554蒸汽火車▲
如今,雖然蒸汽火車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們留下的足跡和故事,仍深深烙印在台灣的集體記憶中。每當看到保存下來的蒸汽機車,老一輩人總會想起那段與蒸汽火車相伴的青春歲月,回憶起那段充滿煙霧與鐵道聲響的美好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