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8月5日,北平路透社刊發的一則新聞,引起了全國人民的注意。
在新聞中,譚溫江的名字被反復提及。
只不過這一次,譚溫江的身份不再是一代軍閥孫殿英的舊部,而是偷盜慈禧陵墓的盜墓賊。
1928年7月11日,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店中,由于攜帶大量的罕見珠寶,形跡可疑的譚溫江被警局當場批捕。

經審查,警方人員發現,譚溫江攜帶的這些珠寶,正是慈禧帶入陵墓的那批隨葬品。
新聞發出后,輿論一片嘩然。作為當事人之一的譚溫江,更是成為了眾矢之的。
要知道,在晚晴最后的統治生涯里,慈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政治人物,她手握的權力與地位,幾乎能與歷朝皇帝平起平坐。
這樣的人物下葬,必然會遍尋能工巧匠,將自己的陵墓好好保護起來,以防百年后被盜墓者挖掘偷盜。

更何況,有了之前明皇陵的被盜經驗,慈禧所在的東陵,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輕易被人發現。
那既然如此,慈禧陵墓為何會被盜墓者潛入?
究竟又是誰,將重要消息透露出去,讓慈禧死不安寧?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在中南海儀鸞殿病逝。
一年后,按照慈禧生前旨意,宮人們將慈禧葬在了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定東陵,并為其定下22字的謚號,長度甚至超過了清朝的開國皇后,與本朝的兩位正宮皇后。
甚至,慈禧在清東陵,也成為清朝皇家園林中最為豪華奢靡的一座,就連光緒帝的陵墓也難與其相比。

按照以往規矩,在加封謚號時,慈禧理應位于本朝正宮皇后孝德、孝貞之下,就連陵墓的規模也不應逾矩。
在大多數人看來,慈禧陵墓的超前規制,多半是因為其早年受寵與后期的權力在握。
但其實,慈禧陵墓的豪華程度之所以能「後來居上」,最為關鍵的原因還是慈禧本人的精明設局。
在修建陵墓時,慈禧的陵墓是與後來的孝貞太后,也就是慈安一同建造的。
作為名正言順的正宮皇太后,慈安的位分高于慈禧,陵墓的建造規格與花費也自然更多一些。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