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官員制度,歷朝歷代都不太一樣。但自從唐朝開設了六部制度之后,由于其能夠讓官員們互相制衡,分工合作,是一項比較優秀的政治制度。
所以,其在唐王朝之后的歷朝歷代中,依舊被不斷地沿用,一直到清朝為止。
對于六部之中,究竟哪一個地位最高,哪一個地位最低,歷來都有不同的說法。下面就來對此詳細了解如下。
吏部相當現在的組織部,負責選拔官員,也就是管文官的官帽子。
當了吏部尚書的人通常會被美稱為天官,意思也就說,做官做到頭了。不可能再往前更進一步了。
以明朝為例,由于吏部尚書的權力很大,所以為了平衡這種權力,通常不會允許吏部尚書進入內閣。
內閣所掌握的可是整個國家,除了皇帝本人之外的最高決策權。
如果讓吏部尚書也進入內閣的話,那就是選官權和決策權的結合,這是一個十分可怕的存在,基本上就相當于舊時的宰相。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吏部尚書雖然無法入閣,但其麾下的左右兩侍郎,卻常常是入閣的儲備人選。
戶部則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外加稅務總局,簡而言之,就是負責管理國家的錢袋子。一邊負責收錢,一邊負責刷錢。
古今中外,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能夠負責管錢,其地位是低不了的,實權也是少不了的。整個帝國的實際運營,都實際由戶部來一手操辦。
各個部門要錢都得找戶部來批,很多中層官員如果想要順利拿到錢去辦事的話,都得盡量哄著這些在戶部辦事的官員。
禮部相當于現在的公務員局、人事部、外交部,另加文明辦的一個集合體。
其權力很大,尤其是在明清兩朝時期更是大得離譜。而且發展前途也很廣,在明朝,禮部尚書常常是進入內閣的重要人選。
禮部尚書還往往被雅稱為大宗伯,這一稱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是春官之長,負責掌管國家的祭祀、典禮等事務。
在隨后的歷史演變中,雖然官職名稱和職責有所變化,但「大宗伯」作為尊貴和重要的官職象征,一直得以保留。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