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在國際上多了個「行人地獄」的臭名,政府就為了扭轉形象、提升行人安全,祭出各種行人友善的相關新規定。近日有民眾發現,不少路口都多了一大片「藍色格子」,好奇用途究竟為何,交通局解答了。
根據媒體《三立新聞網》、《風傳媒》的報導,日前有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好奇發問,「路修好後多了藍紫色方塊,這是幹嘛用的?」畫面曝光後,路口新增的藍色區域引發熱議,有人猜測是新的科技執法,也有許多人是第一次見到。
其實,這馬路上的藍色區塊是台北市政府「行人友善區」的規劃之一,目的是為了提醒駕駛人減速、禮讓行人,且藍色路面還有柏油壓花,使車輛經過時會產生輕微震動,進一步做到警示效果。
台北市交通局提醒用路人,藍色方塊可不僅是「裝飾」用,依規定,行人友善區內行車限速不得超過30公里;行人優先區內則不得超過20公里,且禁止按鳴喇叭,違者可處1200以上、2400元以下罰鍰,若超出最高速限40公里以上則屬「嚴重超速」,最重可罰6000至36000元,並當場禁止駕駛。
闖紅燈易與來向車輛發生碰撞而造成人員傷亡,為了防止自身或他人置于危險之中,依《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闖紅燈」可處1800元以上、5400元以下罰鍰。
不過日前有民眾明明依照規定停等紅燈,卻仍被開罰,原因居然是「太超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