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數萬名志工自發組成「鏟子超人」。(圖/翻攝自卓榮泰臉書)
分享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市區,造成嚴重災情。全台各地救援隊與物資陸續進駐,數萬名志工自發組成「鏟子超人」,連日投入泥濘災區協助復原,光復火車站因此湧入大量人潮。
台灣人自發性投入救災的畫面,也引起國際媒體關注。英國《衛報》(The Guardian)2日以長文報導,記錄這股志工潮如何湧入花蓮小鎮。
《衛報》報導以「健身達人、僧侶、退休人員:數萬人湧入台灣小鎮災後復原」為題,描述颱風數日前帶來的暴雨與土石流,造成數百萬噸泥沙傾瀉進入街道,當地災情嚴峻。
報導指出,滿載志工的火車抵達光復,人們穿著長筒靴、頭戴漁夫帽,手持鏟子投入救災,參與者包括學生、僧侶、退休人士、健身愛好者、外籍移工與帶著孩子的父母等。當志工走下火車時,現場響起此起彼落的「加油」聲,顯示台灣社會的凝聚力。
《衛報》同樣以「鏟子超人(shovel supermen)」形容志工,並指出多數人來自外地,每天搭火車進入光復的志工超過3萬人,是當地人口的四倍,台鐵甚至因此加開班次疏運人潮。
報導中也訪問多名災民回憶當時情況。災前一天,當地曾多次發布紅色警戒與大規模疏散令,但執行狀況仍存疑。由于當地居民多為高齡者,若未能及時接收到簡訊或廣播,應採取挨家挨戶敲門通知的方式,卻未能全面落實。
雖然光復鄉的災情很快淡出國際媒體版面,但《衛報》指出,在台灣社群媒體上,志工協助清理家園的畫面依舊廣泛流傳,甚至有人為此創作歌曲,只希望在災難過後,能分享一絲希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