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溢流導致災情慘重,全台上萬名「超人」馳援,不過一名48歲來自桃園市蘆竹區的林姓志工,于災情發生次日,馬上從南崁區載運2台「小山貓」機具,與姪子一同南下花蓮光復鄉,投入救災行列。沒想到在清理過程中,林男左腳不慎遭不明物體刺傷,起初僅作簡單處理未多在意,直到第8天身體持續發燒、紅腫惡化,才趕赴醫院治療。雖一度病情穩定,但感染部位腫脹未消,後續轉送林口長庚醫院,仍因敗血癥不治身亡。
花蓮縣縣府與衛福部接獲消息表達深切哀悼,並表示林男在災後第一時間主動馳援,是「真正的英雄」,也提醒所有投入重建的人員,應同時注意自身健康與防護。
花蓮慈濟副院長張宇勳表示,位于災區的光復醫療站,自9月24日至10月6日短短13天內,已救治超過3,500人次,其中近半約1500例都是外科病患。醫療團隊指出,災區環境惡劣,長時間泡水、搬運廢棄物及接觸污泥,導致「開放性傷口」感染個案激增。
張宇勳表示,常見的傷口包括穿刺傷、割傷、雨鞋磨破皮等,若在高濕度、細菌滋生的環境下持續作業,感染風險極高。「每天都有志工帶著傷口前來,有些人腳腫仍堅持清掃家園,令人又敬佩又心疼。」醫師提醒,若出現紅腫、熱痛、滲液等癥狀,應儘速就醫,避免惡化為壞死性筋膜炎或敗血癥。
醫療站除提供破傷風疫苗與抗生素治療外,也加強防護教育。醫師呼籲志工與災民,應穿著防水手套、長靴與口罩,避免直接接觸污水與銳器;若有香港腳、皮膚炎或過敏性體質者,更須加強防護,避免長時間踩水作業。
疾病管制署(疾管署)指出,樺加沙颱風造成光復地區嚴重淹水,災後污泥、廢棄物尚未完全清除,加上近期仍有降雨,恐增加類鼻疽、鉤端螺旋體病及腸胃炎等傳染病風險。疾管署提醒,災區人員應落實「裝備保護、飲食保護、清潔保護」三大防疫原則。
疾管署也呼籲,清理時勿赤手赤腳或穿拖鞋,避免接觸污水與廢棄物;飲水與食物應煮沸再食用,並保持手部清潔。若出現發燒、肌肉痛、腹瀉或黃疸等癥狀,應立即就醫並主動說明接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