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圍爐團聚,大魚大肉的同時,更要注意身體狀況。疫情監測資料顯示,1月12日至18日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18萬7282人次,創下近5年新高,近期腹瀉就診人次呈現上升趨勢。這一數據不僅令人擔憂,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節日的同時,必須提高對健康問題的警覺性。
對此,台北榮總副院長、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偉強,說明病毒大爆發的原因。疾管署指出,近4週共接獲246起腹瀉群聚通報,高于去(2024)年同期的53起,其中病原體檢驗以諾羅病毒為多,占97.8%。諾羅病毒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原體,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場所迅速蔓延。腸胃炎主要癥狀為水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通常癥狀會持續1至10天。對于嬰幼兒、年長者、免疫功能不良者等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群,癥狀會較為嚴重,甚至可能引發其他並發癥。
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醫師李偉強表示,這陣子確實門診腹瀉患者較多,研判病患增加的原因在于天氣寒冷,諾羅病毒傳染活躍。寒冷的天氣使得人們更多地聚集在室內,通風不暢,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此外,民眾在聚餐時若沒有徹底洗手,很容易通過食物和餐具將病毒傳播給他人,導致一家大小都被感染。出國的民眾也要注意飛機機艙、餐廳、旅館等人群聚集的場所,這些地方同樣是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區域。
至于預防腹瀉的方法,疾管署提醒,務必勤洗手,這是預防諾羅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洗手時應使用肥皂和流動的水,徹底清洗雙手,特別是飯前飯後、使用廁所後以及接觸垃圾或清潔工作後。此外,還要注意飲食衛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交叉污染。在飲食選擇上,應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這些食物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成為病毒的載體,引發腸胃炎。
有疑似癥狀者應避免參與年菜調理,儘速就醫或在家休息,盡量不要接觸長者、幼兒,減少病毒傳播機會。如果已經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應立即停止參與食物的準備和調理工作,以免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
同時,應儘快就醫,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在治療期間,應多喝水,補充因腹瀉和嘔吐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防止脫水。此外,應儘量減少與長者、幼兒等易感人群的接觸,避免病毒進一步傳播。
總之,過年期間,我們在享受團圓和美食的同時,必須提高對健康問題的警覺性,採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確保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通過勤洗手、注意飲食衛生、避免接觸高風險食物和人群,我們可以有效降低感染諾羅病毒的風險,度過一個健康、愉快的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