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鑾。
生來始周歲,學坐未能言。
慚非達者懷,未免俗情憐。
從此累身外,徒云慰目前。
若無夭折患,則有婚嫁牽。
使我歸山計,應遲十五年。
白居易《金鑾子晬日》
晬:念zuì,晬日指嬰兒滿周歲。
這是年近40歲的白居易,第一個女兒白金鑾滿周歲時所寫的一首詩,不難看出,初為人父的白居易,對這個軟乎乎的小生命有多喜愛。
為了給女兒提供良好的生活,他愿意晚退休十幾年,多掙銀子努力養家。
白居易是大唐少有的晚婚青年,他與妻子楊氏結婚時已經37歲。
在大唐,這是一個可以抱孫子的年齡,而他才剛剛邁入婚姻的殿堂。
當然,娶楊氏也并非他的本意,他一生想娶的女子唯有湘靈。
只不過多年以來,他拼盡全力也得不到母親的成全,最終面對白母的以死相逼,他只能選擇屈從。
「若無夭折患,則有婚嫁牽」,白居易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對女兒的一點擔憂,竟然會一語成讖,金鑾子在三歲時因一場重病不幸夭折。
但好在命運垂憐,白居易45歲時楊氏又生了一個女兒,名喚阿羅,這是白居易三個孩子中唯一個長大成人的孩子(白居易58歲時楊氏生了一個兒子阿崔,也在三歲時夭折)。
各有文姬才稚齒,俱無通子繼馀塵。琴書何必求王粲,與女猶勝與外人。
白居易《馀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節選
那時,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整理自己的詩稿,考慮到自己沒有兒子,唯恐詩稿失傳,于是向白居易傾訴心中的苦惱,「天譴兩家無嗣子,欲將文字付誰人?」
白居易看到后,寫下這首詩告訴好友,他決定像東漢文學家蔡邕培養女兒蔡文姬那樣,把阿羅培養成自己事業的接班人。
讀到白居易的這首詩,我的內心真是為白居易豎起大拇指,由衷佩服他的勇氣,不管是曾經對婚姻的抗爭,還是如今對子嗣的態度。
在那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年代,白居易硬是扛住了世俗的壓力,拒絕了親朋好友勸他納妾的想法,一心一意要把女兒培養成材。
對于白居易而言,老來得子實屬不易,阿羅的降生已經是上天的饋贈,只要孩子能夠平安長大,其它都已經無所謂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