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許多文人,才華絕倫卻仕途失意,文學造詣高深,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甚至科舉考試也名列前茅,但為官之路充滿坎坷,最后郁郁而終,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想要加官進爵,受到朝廷器重,才華只是一方面,還需要運氣、貴人相助等諸多因素。有沒有人不僅才學過人,同時官運亨通呢?張九齡就是如此。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因此又被稱為「張曲江」,開元年間著名宰相,政治才能卓絕,人品也無可挑剔,唐玄宗對他高度稱贊:「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于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唐代宰相多如牛毛,青史留名者并不多,張九齡是其中一位。
史書記載,張九齡「七歲能屬文」,名副其實的神童,十三歲給廣州刺史寫了一封書信,刺史看后驚嘆道:「是必致遠。」預言張九齡日后必成大器,後來果然應驗。公元702年,二十四歲的張九齡進士及第,授予校書郎官職,從此踏入仕途,宰相張說看過張九齡的文章贊不絕口,在心底記住了他的名字。
俗話說,朝里有人好做官,況且張九齡確實有能力,在張說的舉薦下,仕途一片光明,晉升為右拾遺,唐玄宗登基后,又提拔他為左拾遺。不管是右拾遺還是左拾遺,都是古代的監察進諫部門,官銜雖然不高,權力卻不容小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