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是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的傳統節日。
它起源于古代的臘祭,在臘月里,古人要多次舉行祭祀活動,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從晉代開始,臘月初八這一天逐漸被定為臘日,人們用一顆顆滾圓的果子和著梗米,再加上冰糖,熬制成一鍋香香甜甜的臘八粥,慶祝節日的到來。
寒冬臘月里,把一碗暖粥捧在手心,那熱氣騰騰的人間煙火,承載著滿滿的愛和希望,味道總是讓人難忘。
粥味,即年味,到了臘八,我們也要收拾好心情,準備迎接盛大又美好的春節了!
接下來分享一首很暖的臘八詩作,每次讀到這首詩,內心都會涌起一股暖暖的感動,刺骨的寒風,歲月的更迭,也阻擋不了世間最美的思念。
去歲還家逢臘日,今年臘日遠思家。兄酬弟勸情如昨,物換星移事可嗟。旅食一甌憐佛粥,鄉心萬里入梅花。長宵歸夢分明極,社酒村燈笑語嘩。
清:張問陶《臘八日丁未,此日自成都到家》
張問陶,字仲冶,號船山,遂寧人(今屬四川),清代著名的詩人、書畫家,因擅長畫猿猴,亦自號「蜀山老猿」。
他著有《船山詩草》存世,收錄詩作3500首,與清代詩人袁枚、趙翼合稱「性靈派三大家」。
他的絕世才華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被譽為 「青蓮再世」、「少陵復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
清舲一葉獨歸舟,寒浸春衣夜水幽。
我似橫江西去鶴,月明如夢過黃州。
張問陶《過黃州》
這首詩是他的代表詩作,寫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張問陶上京趕考落第,歸鄉的途中路過黃州,想起蘇軾的《后赤壁賦》,于是寫下這首詩。
而這首臘八詩作寫于乾隆五十三年,乾隆五十二年九月,詩人迎娶了鹽茶道林儁的女兒林韻徵。
于是有了「三兄弟三妯娌詩人」的詩壇佳話,即張問陶、張問安、張問萊三兄弟,與林韻徵、陳慧殊、楊古雪三妯娌都是才華橫溢的詩人。
去歲還家逢臘日,今年臘日遠思家。
詩人在乾隆五十三年的三月離開家鄉,遠赴京師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了舉人,直到次年初才返回四川。
想起去年的臘八,那時自己剛好從成都回到家,一家人熱熱鬧鬧團聚在一起,慶祝節日的到來。
今年自己一個人身處千里之外的異鄉,每逢佳節倍思親,更加想念家中的親人,想念新婚的妻子。
「思遠家」,思,是全詩的詩眼,以「思念」為情感的主線貫穿了整首詩。
兄酬弟勸情如昨,物換星移事可嗟。
去年臘八節,家中兄弟妯娌們聚在一起,把酒言歡、詩酒年華,共慶佳節的情形還歷歷在目,一幕一幕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而如今時隔一年,物換星移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詩人娶了妻子,有了自己的小家,這一次上京趕考,又考中了舉人。
接下來又將為進士之考而努力,年復一年,奔波在成都、遂寧、與京城之間。
兩年之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張問陶進士及第,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旅食一甌憐佛粥,鄉心萬里入梅花。
佛粥:別名又叫「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
這一碗熱騰騰的粥或許是鄰里贈送,或許是寺廟施與,總之詩人在臘八這一天喝到了一碗暖暖的粥。
一個「憐」字,不難讀出詩人喝粥時心中的一份感動和觸動。這個臘八,沒有豐盛的筵席,一碗粥就是過節的所有。
如此,更加想念家中的親人,想見又見不到,怎麼辦呢?只能把思念都寄托在凌寒而開的梅花之中。
思念從來都是欲寄無從寄,但是每個人都會為自己的思念,找一個寄托,詩人就選取了春之使者——梅花。
正如陸凱所云「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又如《西洲曲》所云「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長宵歸夢分明極,社酒村燈笑語嘩。
詩人太想念家了,所以這一天的晚上,他做了一個歸鄉的夢,在夢里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鄉。
這個夢無比真實又無比溫馨,只見村子里面家家戶戶燈火通明,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詩人和家人們圍聚在溫暖的爐火旁,一起高談闊論,觥籌交錯。
臘八節,愿你有粥可暖,愿你萬事皆「粥」全!以一碗暖粥,福啟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