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是江西詩派的開創人。
在向詩歌王國頂峰攀登的過程中,黃庭堅就是那個獨辟蹊徑的人,他對于宋詩詩風的形成起了開拓性作用,影響幾乎遍及整個宋代。
黃庭堅生前和蘇軾齊名,死后被推崇為杜甫的繼承者。
他曾說,杜甫作詩,韓愈寫文章,沒有一個字沒有出處,但后人讀書太少,還以為是他們自己的創造。擅長做文章的人,能夠陶冶萬物,把古人的話融入自己的筆墨之中,就好像有了點石成金的靈丹妙藥。
所謂的「點石成金」,就是用古人的說法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很能代表黃庭堅的詩歌思想。
他的千古名篇《寄黃幾復》,八句詩用了八個典故,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點。
寄黃幾復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詩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黃幾復是黃庭堅兒時好友,當時任廣東四會縣知縣。
該詩起首一句就化用了《左傳·僖公四年》中的一段話:「齊侯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惟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風牛馬不相及。先秦古文中,「海」有「荒晦絕遠之地」的意思,所謂北海、南海,是指極北之地和極南之地。
黃庭堅當時在德州德平鎮做官,正在山東齊國故地;黃幾復在四會縣,今屬廣東,正是當時地理上的極南之地。
「我居北海君南海」這一句化用,真是又貼切,又巧妙,到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步。
第二句「寄雁傳書謝不能」,則是化用《漢書·蘇武傳》中蘇武從北海通過鴻雁向家中傳書一事。
傳說,大雁秋季南飛到湖南衡陽就不再飛走了,而四會更在衡陽之南,所以大雁也謝絕傳書。
同時,這句詩里也借用了《滕王閣序》中「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之意。
我們兩個人相聚得太遠了,連寫信傳書也做不到啊!
第三、四句「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這是千古名句,同時也用了典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