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
這是唐朝詩人崔玨寫的《哭李商隱》一詩中的名句。這兩句詩之所以傳誦千古,是因為它觸動了無數文人墨客心底深處的一個痛點:懷才不遇。
千百年來,不知多少胸藏錦繡、滿腹經綸的文人,滿懷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卻無人賞識重用,終生只能吟風弄月,游戲筆墨之間,在郁郁不得志中了此一生。
不過,「懷才不遇」這種現象,不能簡單歸咎于古代人才選拔體系的漏洞和缺陷。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之所以一輩子沒能出人頭地,建功立業,個人能力不足、才華有限,恐怕還是根源所在。
古代文人們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文學才能簡單混同于治國安民之才,會寫兩篇好文章,會寫幾首好詩,就瞬間膨脹,誤認為自己可以出將入相,上馬平天下,下馬定江山,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但事實證明,這些文學才華出眾超群的大詩人、大才子們,很多人只是些不諳世事的書呆子。真要讓他們進入朝廷,往往連基本的生存技巧都不具備,更談何建功立業。
大詩人李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李白千百年來一直被很多人視為懷才不遇的典型,但實際上,李白的「才」僅限于詩才,從政才能、軍事才能等極為有限,真讓他出來當官做事,往往一個回合就敗下陣來。
李白年輕時也是個熱血青年,豪情滿懷壯志凌云,渴望能憑借自己的才華報效國家,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