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當中,月亮一直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古往今來產生了那麼多有關月亮的詩詞,而月亮本身也被賦予了多層的思想意義。
「月圓人未圓」表達了詩人渴望團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表達了詩人看見同一輪明月后的遙寄思念。「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亮又成為了一個孤獨詩人排遣孤獨的對象。
今天我們談到的另外一首唐詩,其實也表達出了月亮所表達的另外一層意蘊。這個詩人雖然只流傳后世這麼一首唐詩,還是卻寫得非常有味道。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
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這就是唐代詩人李建樞的《詠月》,古往今來有很多的詩歌都會寫到月亮,比這首唐詩精彩的篇章也多不勝數。但這首唐詩當中卻全文沒有出現一個月字,反倒出現了三個圓,每一詩句都帶有特定的詩詞韻味和所包含的哲理。
「昨夜圓非今夜圓,卻疑圓處減嬋娟」,唐詩的一開始就有一種辯證法的論證。昨天晚上的圓月也并不是今天的圓月,真的懷疑這圓月是否能一如既往的美好。昨天的圓月和今天的圓月看上去差別并不是很大,但是這畢竟是兩天當中所看到的月亮,差別依然是存在的。
但是看上去相差不大的月亮,是否真的如之前所看到的一樣美好?
「一年十二度圓缺,能得幾多時少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