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詩歌史上,李白擁有崇高的地位。
他是一個天才詩人,送別詩、美人詩、勵志詩、思鄉詩,李白信手拈來,俱是千古佳作。
似乎沒有他不會寫的詩,李白也曾仿寫古詩古題。
一千多年前的漢代,有一首「瘋狂」的詩,簡單16個字,李白仿寫過,卻依然沒有超越原作。
詩名《公無渡河》。
詩收在《相和歌辭》中,名為《箜篌引》,又名《公無渡河》。
公無渡河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關于這首詩,有一個悲壯的故事。
古朝鮮有一個管理渡口的小吏,叫霍里子高。
有一天早晨,他看到一個白頭髮的老翁,披散著頭髮,手里提著酒壺,直直沖進亂流的河中。
他的妻子追著他,還是沒能阻止他,老翁墮河而4。
妻子悲痛欲絕,她彈起了箜篌,唱起了歌: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ADVERTISEMENT
墮河而4,當奈公何!
歌聲凄愴,一曲唱完,妻子也投河而4。
目睹了這悲愴的一幕,霍里子高回到家,將這個故事和歌曲都告訴了妻子麗玉。
麗玉聽完陷入悲傷,她拿起箜篌,彈起了這首詩,聽到的人,無不落淚哀傷。
這是一個孤勇者的悲劇。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墮河而死,當奈公何!
公無渡河。
沒有任何憑仗,他想渡河,是不可能的,這是現實。
公竟渡河。
即使如此,他依然選擇渡河,結果他知道,卻一無返顧。
墮河而死。
沒有意外,直直的闖入河中,他死了。
當奈公何!
目睹這一場渡河悲劇,旁觀的人無不感慨,直嘆:又有什麼辦法呢。
短短16個字,如一股熱浪入喉,擊打著人的心,發出久久的回響。
白發老翁為何要渡河,是對命運的抗爭,抑或是真誠愿望所通向的毀滅呢?
沒有人知道,但是,老翁決絕渡河,明知其不可為卻為之的決絕卻震撼了后世幾百年,甚至幾千年。
三百年后,李白也被《公無渡河》感動,他揮筆寫下一首《公無渡河》: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波滔天,堯咨嗟。
大禹理百川,兒啼不窺家。
殺湍湮洪水,九州始蠶麻。
其害乃去,茫然風沙。
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難憑,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長鯨白齒若雪山,公乎公乎掛罥于其間。
箜篌所悲竟不還。
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黃河決堤,決開崑崙,沖擊著龍門,為了治水,大禹不顧幼兒的啼哭,決然離家。
第二部分復述《公無渡河》古詩,狂夫徒步渡河,4在河中,為長鯨吞食,只留下妻子唱著悲歌。
學者評論:李白的《公無渡河》磅礴豪邁,卻依然沒有超越原作。
在李白之后,李賀寫過、陸游寫過,溫庭筠也寫過,十幾首名作,卻沒有一首能超越原詩,即使是李白也沒有。
原詩短短十六個字,沒有原因,結果卻慘烈,他可以帶入到古人、今人的生活,幻化成無數個故事。
在《軍師聯盟》中,曹丕和司馬懿有一段對話。
彼時的曹丕,身為嫡長子,理應繼承曹操的事業。
可是,在曹操看來,曹植更適合這個位置。
他一心打壓積極的曹丕,出了難題給曹丕,希望他知難而退。
司馬懿為他分析:進,就是與父親為敵,父親為尊,你無法抵抗。退一步,投身文學,也能有一番作為。
身在亂世,曹丕不愿為文,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
為了理想而與父親對抗,是一條死路;丟掉理想,違心地做一個學者,比殺了他還難受。
曹丕無奈吟出: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橫在眼前的父親,就是一條河,該如何渡過呢?
電視劇中,曹丕的結局無疑是好的,他的堅持最終打動了曹操,達成了理想。
每一個向著夢想固執前行的人,都是孤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