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燦,對于很多人而言可能并不熟悉。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長河中,即便只是女詞人,蔡文姬、李清照等人的皓月之光也足以讓眾星黯淡。但在明末清初的文壇之上,她是第一才女。一本《拙政園詩集》,集故國之思、興亡之感,清新可頌。
琴棋書畫,書香世家,門第顯赫,她很幸運;但也很悲哀。出生于江南水鄉,蘇州吳縣。父親徐子懋為光祿丞,經史子集無所不通。從小便能夠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于是便有了《家傳》中,通書史、識大體的記載。但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之間,其實就是「鳥巢與樹木」「鳥愛巢不愛樹,樹一倒沒得住」般的關系。
生逢亂世,崇禎年間的羈縻,讓無數人無不心灰意冷。苛捐雜稅,戰火連綿,遼東的皇太極鐵蹄之下,內部張獻忠、李自成的人為草芥,以及身為人妻,丈夫的不可用,都讓接受儒家教育的她,心傷。
丈夫陳之遴,本就是海寧望族,又滿腹才華。更為可喜的是1637年,進士及第。春風得意馬蹄疾,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但是一年之后,卻不成想福禍相依。丈夫陳之遴家中發生變故,陳之遴的父親祖苞,在巡撫順天次年,卻「坐失事系獄,飲鴆卒」。崇禎帝勃然大怒之下,下令陳家之子弟永不錄用。可以想見,丈夫內心的煩悶,仕途無望,家國抱負無處施展,明達與天下更是無遙遙無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