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唐朝無疑是詩歌的鼎盛時期。唐朝詩人們井噴似的誕生,爭奇斗艷,競相綻放,展現出他們的才華與勤奮。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向李白那樣,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有些詩人卻被無情埋沒,他們的作品不被理解,始終沒有出頭之日。
崔信明就是其中一位,他很早就已經出名,到了年紀稍長的時候,已經是博聞強識,成為文章圣手,被寄予厚望。然而,當地一個叫做高孝基的相士卻潑了一瓢冷水:「我看崔信明才華雖然冠絕一時,但肯定爬不到高位」。
結果一語中的,還真的就讓這位相士說中了。崔信明在隋末時就擔任了堯城令,結果赴任沒有多久就趕上了天下大亂。他所治下的堯城被竇建德團團圍住,而他的弟弟正好在竇建德軍中效力,勸其開城投降。崔信明不愿投降,又無力抗衡大軍,更擔心城破被俘,他竟然翻過城墻逃走,在太行山一代歸隱。唐朝建立之后,他被征召出來為官,到老也不過就是秦川令,還是沒有逃過高孝基的預言。
現在說起崔信明,只是歷史長河之中的一名過客,即便是專門研究唐詩的專家,也不會對他有太多的印象。原因很簡單,除了史料記載較少外,還因為他留下的作品較少,僅有一首《送金竟陵入蜀》和一殘句。這一殘句就是「楓落吳江冷」,名氣極大,連李白和蘇軾都曾經借用過。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