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人。
他出身于一個小官吏家庭,但四歲時父親就離世了,所以他的童年還是比較困難的,但他從來沒有放棄學習,沒有紙筆他的母親就用荻梗代筆在沙地上教其學書寫字。
在歐陽修十幾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了一本韓愈文集,便如獲至寶似的借回家研讀揣摩,這為他後來的詩文革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天圣八年(1030),歐陽修舉進士,次年到洛陽任西京留守推官,在那兒他結識了一批富于才華的文學青年,如梅堯臣、尹洙等,他們在一起以詩相唱和,并寫古文來議論時事,開始了影響深遠的北宋詩文革新,這也讓他成為是宋代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在政治上,他也渴望國富民強,所以施行慶歷新政期間,歐陽修始終支持范仲淹改革弊政,所以「慶歷新政」
這是歐陽修仕途上的第一次被貶,所以也受到了好友的關心,他朋友丁元珍就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給歐陽修。
歐陽修收到了元珍慰問自己的信件,便磨墨蘸筆給他寫回信,信中有一首經典七律《戲答元珍》,開篇就是千古名句,全詩更是非凡,既寫出夷陵風光,也表現詩人不因被打壓而喪失斗志,依然心懷希望的心志,為其得意之作之一。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就是是千古名句,意思是說,我真的懷疑春風是吹不到這邊遠的山城的,因為已經是二月了,居然還感到十分寒冷,還見不到一朵花。
唐人王之渙作品《涼州詞》中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一句,來象征將士們處在離京城遙遠的邊疆之地,難以沐浴皇恩。
這里歐陽修這一聯同樣也是如此,既點明了時間和地點和山城氣象,也暗合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被貶的事實,這春風,是吹暖萬物的自然之風,實則也是君恩浩蕩卻不及荒遠地區的暗喻。
這一聯起得十分超妙,前句問,后句答,是因果關系,下句是上句的因,上句是下句的果,缺一不可,歐陽修自己也十分得意這兩句詩,他曾在《筆說》提及:認為如果沒有下句,那上句也無甚出奇(「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