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宋朝詞壇至少可以排進前三的位置,而且他本人非常有才華,能文能武,風格也是多樣,可以豪放,也可以婉約,這一點比較像蘇軾。雖然辛棄疾在文壇大放異彩,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是處處不如意,由于當時社會動亂,各地硝煙四起,北方更是被金國所占領,為此辛棄疾去到南方,帶領將士沖鋒陷陣,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很可惜當時的南宋朝廷一味地卑躬屈膝;原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換來和平,還把辛棄疾從前線調回后方。
回到后方的辛棄疾一度被閑置,從此他再也沒有上過戰爭,對于一位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那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所以他的后半生活得很痛苦,每天都處于悲痛之中,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是很傷感。其實對于古代的文人來說,學成了本領有了學問,那麼一定要成就一番事業,要去戰場建功立業。辛棄疾有那樣的條件,可是卻沒有機會,于是造成了他悲劇的人生。
辛棄疾有一些詞寫得非常有個性,像這首《水調歌頭·壬子三山被召陳端仁給事飲餞席上作》就是一首很狂的作品,通篇引經典據,不僅寫出了新意,同時字里行間所營造出來的意境,也是讓人拍案叫絕。應當說這也是辛棄疾當時一種心境的體現,作為一位有理想的青年,他始終渴望能夠去到戰場建功立業,去收復北方的失地,只是無奈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最終理想淪為了泡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