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流派當中,「考據派」是最扯淡的一派。因為他們擅長的并非對文學作品本身的審美鑒賞,而是「尋章摘句」,無中生有地編「聊齋」。
比如研究《紅樓夢》,就硬說它寫的是「反清復明」;研究《西游記》,就強說它寫的是「煉丹過程」;研究《水滸傳》,又說它寫的是張士誠農民起義的內幕等等。
話說在一千二百六十九年前,正是大唐天寶十二年「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有一個失意落魄的文人逃難到了姑蘇這個地方。
某一天,這個文人獨宿于江畔的一條小船上,半夜霜寒露重,愁不能寐,于是他提筆寫下一首七絕。這首詩因為打破了一些「創作規律」,被北宋歐陽修斥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
誰料歐陽修罵了它,它反倒因此出了名。北宋時期,這一帶的地方官為了達到「文化宣傳」的目的,專門請人為這首詩立碑作傳,因此帶動了附近一座寺廟一帶的旅游觀光產業。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時間不知不覺又過了數百年。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