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豪爽》中記載:「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王處仲便是晉朝大將軍王敦,敦性格本就豪放不拘,關心時局,後來王敦權勢越來越大,受到晉元帝的嫉恨,所以便重用其他人以為制衡,王敦心中不平,經常吟詠這四句詩,而且每次吟詠,都激動異常,拿著如意常常把壺口擊碎。
王敦酒后所吟的這幾句詩,其實是曹操的名句,出自《龜雖壽》一詩。曹操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已經五十三歲了,在魏晉時期,年過半百多,已經算得上是個老人。但是,曹操當時卻躊躇滿志,官渡一戰,擊敗了袁紹,後來又平定烏桓,將北方統一在自己的版圖之下,曹操回顧人生的路程,振奮而又激動,于是便寫下了這首《龜雖壽》。
龜雖壽
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開篇曹操借助神龜、騰蛇這兩種傳說中的神物,來書寫大自然的客觀規律,這在封建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他說「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神龜雖然十分長壽,但仍然會有死亡的時候,騰蛇雖然能夠乘風乘霧,但終究也會化為土灰。
曹操此處用了兩個典故。「神龜」出自于《莊子》,有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