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李清照已經53歲了,此時,丈夫趙明誠已經病故,她孑身一人于離亂之苦中,在連天烽火中漂泊流離。
在這一年里,易安寫出了她人生中最后一篇膾炙人口的詞章《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調《武陵春》,又名《花想容》。
當時正在金華避難的李清照,選取《武陵春》為調名填詞,是別具匠心的。
當年她與丈夫客居青州,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避難,所以她曾把趙明誠稱為「武陵人」。
再者,「武陵」二字,本來就有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熟悉陶淵明詩文的李清照,一碰到「武陵」二字,自然會想到其所含的「避難」之意。
整首詞明白如話,淺顯易懂:
風兒沒有挾來泥土的芳香,因為花朵不再開放。心情黯淡,太陽老高了還不想梳妝。
物是人非,事事都叫人失望;話未開言,已禁不住悲淚流淌。
聽說雙溪還殘存幾分春光,也想去暫時排遣,蕩舟溪上。只怕蚱蜢舟尖尖小小的船艙,無法把這許多愁意載裝。
作為李清照一首寫「愁」的名作,雖然寫的是個人的情感,形單影只,萬念俱灰,但個人的哀愁卻以時代的深悲劇痛的為背景,這首詞也就從側面反映了那個動亂的江河日子的時代。
愁情,是人類的一種最普遍的情感,雖然愁情的內涵可能因人而有異,因時而不同,但人生不如意事之八九,極少能花好月圓,即使是月圓花好,但總不免有大大小小的缺陷,因此人生常常與遺憾甚至憂愁相伴而行。
在李清照之前,最著名的寫「愁」名句有這麼幾個:
第一個就是李后主用長江水來比喻「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長江的一個特點是「滾滾無盡」,以此來比喻愁,讓人猶如身臨其境,仿佛看到那奔騰的長江水一瀉千里,他的愁不僅多,而且沒有盡頭。
第二個就是北宋的秦少游,在《千秋歲》一詞中寫道:「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這也是千古名句,用大海來比喻愁。
大海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呢?是「浩浩無邊」;用「愁如海」,來形容愁之浩浩無邊。
還有一個是北宋的賀鑄,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道:「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