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在詩詞這個大家庭里,送別是永恒的主題。哀婉纏綿地送別詩詞,因為情真,所以感人。
公元1178年,三十八歲的辛棄疾自江西豫章前往臨安,臨行前,他感慨于這些年的遭遇,寫下這首鷓鴣天送人,這首送別詞,表現出來的不僅是離愁,更有辛棄疾對人生的感慨。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一首竹枝詞中感嘆人間世態更兇險,人心更難測。他在詩中說,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在劉禹錫看來,相比驚濤拍岸、兇險無比的瞿塘峽,人心更為難測,說不定什麼時候你便會被小人暗算。當然,這是劉禹錫對自己親身經歷的一種感慨,對于世人也是一種警示。
辛棄疾在送別詞中感嘆,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與劉禹錫詩中表達的含義頗為相似。
辛棄疾出生在濟南歷城區,他的故鄉遙墻,位于風景秀麗的小清河畔。辛棄疾在延續了蘇軾的詞風,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拓寬了詞的范圍,使其內容更為豐富,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對辛棄疾來說,舉目所見,心中感受,皆可入詩。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辛棄疾的這首鷓鴣天,體會詞中別樣的詩意。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宋代〕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唱徹《陽關》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唱完了送別的《陽關》曲,臉上的淚痕還未全干。馀,意為多余,詩人勸慰朋友,也鼓勵自己,所謂功名利祿,如今都是多余之事,身外之物,不要為了這些勞神費心,不如每天多吃飯,保重身體。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這兩句詩借景抒情,將依依不舍的情融入山水。原本靜止不動的樹木,在詩人筆下卻變得靈動起來。詩人未寫送別之人,卻說流水悠悠,將岸邊的樹木送到遠方,遠山被帶雨的烏云遮住一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