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總是能勾起無盡的詩意與情思。在這個金風送爽的季節里,詩詞成為了古人抒發內心感受的最美載體。
王維說: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蘇軾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詩圣杜甫,以其深邃的筆觸描繪了秋天的獨特韻味。他的登高之作,猶如一曲悲秋的長歌,響徹歷史的長河。
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的春天,杜甫遷往夔州居住。在這座山城里,杜甫度過了三年平靜安穩的時光。
雖然生活暫時無憂,但杜甫心中卻始終有著隱隱的缺憾之感。他知道夔州并不是他的歸宿。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樣。」(《秋興八首·其二》)每每聽到凄厲的猿鳴,他便黯然神傷。
他多想乘著小舟回到日思夜想的長安、回到家鄉,可是這愿望一再落空。此時的他,至交零落,壯志難酬,好像被困在了這孤城里,進退不得。
唐代宗大歷二年( 767年)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拄著拐杖艱難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目之所見,蒼穹、江水渺無邊際,片片落葉被狂風吹落,孤獨的飛鳥盤旋半空,四下里一片蕭瑟、凄涼的景象。
耳邊傳來陣陣「猿嘯」,如此凄厲、哀婉,堪比杜甫內心的悲鳴。此刻,他心里涌起萬千愁緒。
回想當年,他曾一口氣登上巍峨雄壯的高山,登頂之時,他大口呼吸著山頂新鮮的空氣,欣賞四周絕佳美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