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總是能勾起無盡的詩意與情思。在這個金風送爽的季節里,詩詞成為了古人抒發內心感受的最美載體。
王維說: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蘇軾說: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杜甫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詩圣杜甫,以其深邃的筆觸描繪了秋天的獨特韻味。他的登高之作,猶如一曲悲秋的長歌,響徹歷史的長河。
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的春天,杜甫遷往夔州居住。在這座山城里,杜甫度過了三年平靜安穩的時光。
雖然生活暫時無憂,但杜甫心中卻始終有著隱隱的缺憾之感。他知道夔州并不是他的歸宿。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樣。」(《秋興八首·其二》)每每聽到凄厲的猿鳴,他便黯然神傷。
他多想乘著小舟回到日思夜想的長安、回到家鄉,可是這愿望一再落空。此時的他,至交零落,壯志難酬,好像被困在了這孤城里,進退不得。
唐代宗大歷二年( 767年)的秋天。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拄著拐杖艱難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目之所見,蒼穹、江水渺無邊際,片片落葉被狂風吹落,孤獨的飛鳥盤旋半空,四下里一片蕭瑟、凄涼的景象。
耳邊傳來陣陣「猿嘯」,如此凄厲、哀婉,堪比杜甫內心的悲鳴。此刻,他心里涌起萬千愁緒。
回想當年,他曾一口氣登上巍峨雄壯的高山,登頂之時,他大口呼吸著山頂新鮮的空氣,欣賞四周絕佳美景。
那時的他欲踏遍河山,「一覽眾山小」,對未來野心勃勃、勢在必得。
如今,他已成垂暮老叟,雖仍保留著崢嶸氣骨,但一腔壯志早已被消磨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纏綿不斷的悲愁。
他悲嘆自己寄居他鄉、年邁多病的現實生活,悲嘆自己漂泊無依、坎坷不順的命運,更悲嘆大唐江河日下的現狀、黎民百姓苦不堪言的遭際。
這次登高經歷令杜甫記憶深刻,他因此寫下《登高》這首詩,紀念當時的所見、所感。
這首詩意境深遠、慷慨激越,全篇語言簡練傳神,氣勢悲壯雄渾,不愧為一首千古名作。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在重陽節時登高望遠,那一日疾風呼嘯,天空高闊,飛鳥低回盤旋,目之所見,一片蕭瑟之景。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中,樹葉紛紛飄落,簌簌有聲,遠處長江如一條游龍,浩浩蕩蕩,滾滾而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強撐病體,獨自登上高台,沉浸于眼前肅殺的秋景中難以自拔。
而「悲」「病」「獨」等字眼也與頷聯呼應,突出了杜甫此刻濃重的羈旅悲愁和孤獨感。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尾聯點出杜甫此刻的處境:國困民艱的現實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個人的坎坷遭遇也折磨得他兩鬢斑白、愁容滿面。
明代詩人胡應麟在其著作《詩藪》中如此評論這二句:「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
這首《登高》被譽為「千古七律第一」,其影響深遠,受到了后世詩人一致的贊賞與推崇。
杜甫的一生,是在夢想與現實的交織中艱難前行的一生。在風雨兼程的人生路上,每一滴雨、每一陣風,都化作了筆下不朽的詩篇。他的詩風沉郁頓挫,既有對夢想高遠的追求,也有對現實深刻的剖析。
讓我們銘記杜甫,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勇敢面對風雨,堅守夢想,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