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綜合儒、佛、道三家思想,且融會貫通的白居易,終其一生,都在遵循這一信仰。在白居易看來,兼濟之志,在儒家仁政的基礎上,加上黃老之說、管蕭之術、申韓之法;而獨善之心,則主要包括老莊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以及佛家的「解脫」思想。取三家精神之精華,融為一體,正是白居易的獨特之處。
而白居易的兼濟之志與獨善之心,應該以他被貶江州任司馬一職為界限。白居易在被貶江州的路上,寫了有名的放言五首,可謂他的心理成長歷程。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一文中寫道,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居易務實,他將詩比喻為果樹,情為其根,詩為其苗,聲為其花,義為其實。
白居易寫了很多現實題材的詩,反映當的社會政治狀況。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寫詩的目的,為了補察時政。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他朋友眾多。忘年之交李商隱,晚年一起交游賦詩的劉禹錫,同科及第、相知近三十年的元稹。眾多朋友之中,最為知心的,非元稹莫屬。
白居易29歲考中進士,公元806年四月,與元稹同及第,當時登第者有十八人,元稹為第一名。才子惺惺相惜,志同道合的白居易和元稹,為了「新樂府」,并肩努力,被人稱為「元白」。有著「詩魔」和「詩王」稱號的白居易,其詩語言樸實,通俗易懂,感情真摯。
公元810年,32歲的元稹,意氣風發。對于不平之事敢怒敢言,卻也因此被貶。元稹與宦官劉士元發生沖突,被貶江陵。元稹被貶,只是因為彈劾、懲治不法官吏,可悲可嘆。
為了元稹,白居易以死上書,雖無成效,卻感人至深。
公元815年,44歲的白居易,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書,請求逮捕兇手,不料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一年,元稹由江陵貶至通州,任司馬一職。被貶他鄉的元稹,心情壞到了極點,加之重病纏身,心灰意冷。此時,他聽聞好友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了《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一詩。詩中寫道:「殘燈無焰影幢幢,此夕聞君謫九江。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
初到江州,遠離家鄉的白居易,感慨萬千,讀到元稹寫給他的信,萬分感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