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詩因景而靈秀,景因詩而名重。
但此二者的關系明顯又是不對等的,我的意思是說,相比于「詩」,「景」明顯更「占便宜」。詩歌不過借助了它的靈秀,給予它的,毫不夸張地講,可能是千百年的影響力。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景可以沒了色彩,可以風光不再,但因為詩歌的緣故,它永世都在那里。
譬如說,因為一首《登鸛雀樓》,今天的我們,都知道一處叫「鸛雀樓」的景致。
鸛雀樓早在唐朝時就已經是名勝,當時之人曰:「樓在河中府,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及至宋代,它被稱作「江北第一名樓」;只可惜,公元1222年左右,當蒙古的鐵騎南下進攻時,出于防御的目的,金朝守將親自下令燒毀了它。
距離鸛雀樓的毀滅,如今已經過了800年,800年的時光,消磨掉我們對它的記憶了嗎?
很顯然,因為那首《登鸛雀樓》的古詩,連小學生都知道它。但正所謂,越是熟悉越容易掉以輕心,關于這首詩歌,其實處處都是謎團。
1,作者之謎
說起「鸛雀樓」,早在唐朝之時,就有很多文人以它為題賦詩。
這些詩歌中,有三首最為出名。分別是詩人暢諸寫的、李益寫的,以及據說是王之渙寫的那首《登鸛雀樓》。
至于這三首詩歌,清代評論家以為,李益寫得最差,「去王、暢二詩終不可以道里計」。暢諸那首「興之深遠,不逮之渙作,而體亦峻拔,可以相亞」。
但毋庸置疑的是,影響最為深遠的,還得是那首可能由王之渙寫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