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登高的季節,無數文人墨客登臨遠眺,留下膾炙人口的詩詞。
例如李白的《秋登謝朓北樓》「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辛棄疾的《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在這些登高詩詞中,最經典的當屬杜甫的《登高》。
他在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寫下大唐最牛的一首七律,被譽為古今第一。
全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關于杜甫,我們也知道,堪稱唐朝最「悲苦」的詩人。
他出身官宦世家,青年時也曾有過一段瀟灑的漫游日子,「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年少的壯志凌云。
後來家道中落,又屢試不第的他,困守長安,受盡白眼,「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然而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原本杜甫和妻兒在鄜州的羌村(陜西)避難,後來他聽聞唐肅宗在靈武繼位,便想著前去投奔。
不料路上竟被叛軍擄走,押至長安。
幸而當時他聲名不顯,半年后便逃出長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便是此時所寫。
逃脫后的他也曾短暫地追隨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后世稱他為「杜拾遺」便是因為這個官職。
不久他因對時政的不滿,便辭去了職務,帶著家人,一路漂泊,幾經輾轉才到了四川成都。
在嚴武等好友的幫助下,建立了浣花草堂,這才過了幾年安生日子。
公元765年,曾資助他的好友高適、嚴武等人相繼去世,再次陷入窘境的杜甫離開了成都,天涯漂泊。
767年的秋天,56歲的杜甫一路漂泊,來到了夔州。
那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眺望遠方,眼中所見秋景蕭瑟非常,再聯想到自己飄零的身世,一時百感交集,于是便有了這首千古絕唱。
這首詩堪稱杜甫水平最高的一首七律,無一生僻字卻出神入化,至今無人超越。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