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籍籍無名,還沒有闖出名聲,很容易被別人看輕,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甚至連大名鼎鼎的「詩仙」李白也遭遇過。
24歲這年,胸懷四方之志的李白,吟著「莫怪無心戀清境,已將書劍許明時」的詩句,「仗劍去國,辭親遠游」,踏上了他艱難而又悲壯的報國之路。
游覽到渝州(今重慶)時,他拜訪了當時的渝州刺史李邕(yōng)。
李白這個人,為人豪放,不拘禮俗,與李邕言談時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但李邕這個人,《舊唐書·李邕傳》中說他「頗自衿」,也就是自負好名,對待后生頗為驕矜。
這次的見面很不愉快,因為李邕對李白的態度感到不悅,對他多有訓誡,于是李白大手一揮,作了一首《上李邕》,上書給他,以回應李邕的不滿,證明自己的抱負。詩云: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描述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很大。李白經常借用這個形象自況,在他的眼里,大鵬是一個帶著浪漫主義色彩的、不凡的英雄形象,同時也是自己的精神化身。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開篇十四字就是千古名句,意思是,像我這樣的大鵬,豈是你們這些凡鳥可以理解的?
依稀之間,我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大志的詩人形象,縱然世人皆對我的理想報以懷疑的眼光,也挫不滅我少年的銳氣。
接下來李白又說,「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即使不借用風力,有朝一日我也能翻江倒海。這里面也包含了不被世人理解和賞識的抱憾。
前四句,以寥寥數筆勾勒出一個力搏滄海的大鵬形象,這是詩人的自喻。
詩的后四句,是李白回應詩人的輕視態度。
「宣父」指孔子,「畏后生」出自《論語·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被當作大話來恥笑,于是,李白借用了孔子賞識后生的話,來回應說,大丈夫不要輕視少年。
這四句充滿了揶揄諷刺的意味,宣父「猶能」——連孔子都能怎麼怎麼,丈夫「未可」——你可不能怎麼怎麼。
這里面,明明白白有不滿和教訓的成分在,算是回敬了李邕的傲慢,同時也顯示出少年的銳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