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千古名篇《泊秦淮》,是入選了高中課文的詩作,那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已是每個高中生都能背誦的千古名句。
對于這首詩的理解,很多人將其理解成杜牧在嘲諷商女沒有家國情懷,再進一層的理解,杜牧是借嘲諷「商女」,嘲諷那些統治者、官員,他們醉生夢死,完全看不到國家存在的危機。
無疑,這就是杜牧的中心思想。
但這覺得這樣的理解還不夠。
要表達思想、意見,寫一篇政論文,表達效果會好很多,而詩,必須有更多的意味,即言有盡而意無窮,否則就難成經典。
因此,我想再品讀一下這首詩的意味,挖掘這首詩的「潛意識」。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詩題「泊秦淮」,即將船停泊在秦淮河邊。停船靠岸,有什麼可寫,但杜牧就是能將這一平常的時刻,寫成永留詩史的瞬間。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第一句是互文,意為煙霧和月光,籠罩著寒水和平沙。近酒家三字,暗點詩人滿懷愁緒,想要借酒銷愁,所以他選擇在靠近酒家的地方停船。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中說:「發句好尤難得。」寫詩作詞,第一句是非常重要的。這首詩第一句使不同凡響,它連用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者融合在一起,描繪出一幅淡雅而凄迷的水邊夜[色.圖]。在這凄迷的夜色中,我們能感受到詩人有一種傷感的情緒浮動流走。
平庸的詩人,一般都會先寫停船,再寫停般后看到的景色,而杜牧將寫景提前,放在首句,既能營造氛圍,又能調動讀者的情緒,具有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商女,古代五音為」宮商角徵羽「,以」商「來代指音樂,因此,」商女「就是歌女。后庭花,南朝陳后主所編之曲《玉樹后庭花》,因為陳后主荒淫無道,致使國破家亡,因此《玉樹后庭花》被視為亡國之音。
在詩人停船的對岸,幽幽地傳來商女的歌聲,她正唱著南朝陳后主所編的《玉樹后庭花》,而秦淮河上的金陵(即今天的南京),就是當年南陳的國都建康,在這里唱《玉樹后庭花》,真是天大的諷刺。
歌女唱什麼,是由聽者決定的,歌女也許不知道南陳國滅的歷史,聽者也不知道嗎?杜牧對這些醉生夢死,不知國家危機四伏的人深感痛心。
杜牧的時代,雖然還沒到唐朝滅亡的時代,但他已經感受到唐王朝江河日下,危機四伏。
最后這兩句,其意在言志,但妙處卻在一個」隔「字。
「隔江」點出了詩與歌女場所的距離,這個距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太近,那就侵入了詩人的世界,他就無法以超然的態度,去審視這個世界。
「隔」字,還寫出了人與世界的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如同暗夜街邊,看萬家燈火。世界如同焰火,在歌舞升平中走向滅亡,詩人清醒地看著這一切,卻無法進入這個世界,更無法拯救它。
在上者醉生夢死,在下者茫然無知,只有杜牧在承受著一個清醒者的孤獨與痛苦。
很多人品讀這首詩,能品味首句的優美意志,能明白杜牧的嘲諷與無奈,但很少有人能看到,「隔」字才是這首詩的關隘,它大大提升了這首詩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