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蘇軾的詞,雖然經典佳作層出不窮,但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還是那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寫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的中秋節,彼時蘇軾在密州任職,與弟弟蘇轍七年未見。對月懷人,他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祈愿,感動了后人上千年。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寫完這首《水調歌頭》后的第二年,蘇軾便真的實現了詞中的期望,與蘇轍相見并共度了中秋。
這次相聚是因為蘇軾調任徐州,而蘇轍也將赴應天府(南京)判官。途徑徐州時,蘇轍停留下來,與兄長「相從彭門百余日」。
可喜的是,兄弟倆能夠久違地共度中秋佳節,但可嘆的是,中秋一過弟弟馬上就要離開徐州。
于是在中秋這天,蘇轍想起兄長的前作,寫下了一首《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在結尾部分,蘇轍直接引用了王粲登樓之典。王粲滯留荊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華,時常登上高樓、遠眺故鄉來排解愁悶,然后寫出了《登樓賦》。他借此典,既表達了懷念故國鄉土之情、即將告別親人之悲,也是借他的郁郁不得志來抒發自己的悲哀與無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